行业动态
深圳地震形势不容忽视,要让房建水平“跑”在灾难前
2019-06-21 04:09:00  来源: 字体: [ ] 打印
1.39K

深圳是国家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

深圳及周边存在发生强地震的构造条件

怎样让深圳的房间水平“跑”在灾难前

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减隔震技术

 

关于减隔震技术
 
 
 
 

 

我国现阶段房屋建筑采用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,即“小震不坏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”。而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的方式,主要有(传统抗震建筑)、(隔震建筑)、(消能减震建筑)三种方式, 对于传统的抗震建筑并不陌生,而减隔震技术又是什么呢?

 

 

 传统的抗震建筑为了把房子盖得更加结实,抵抗更大的地震,传统抗震设计思想是:通常通过增加梁柱的尺寸、提高混凝土标号、增加钢筋用量来实现的。这也是大家的认识,好比中华传统武术中的金钟罩,是“以刚克刚”

 

 

隔震技术

 
 

 

隔震技术恰恰相反,其思想是“以柔克刚”,或说“软隔”。通过在建筑的某一层位设置柔软的隔震层,地震时会发生较大的水平变形,延长结构自振周期,增大结构阻尼,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输入,把建筑剧烈的晃动变成缓慢的“平动”,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地震安全。

 

 如下图所示:

第一组

 

 


 

抗震建筑(上)和隔震建筑(下)
 

第二组

 

抗震建筑(左)和隔震建筑(右)

第三组


 

减震技术

 
 

 

消能减震技术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(如支撑、剪力墙、节点、联结缝或连接件、楼层空间、相邻建筑间、主附结构间等)设置消能阻尼装置,它们消耗和吸收传输到结构中的部分地震能量,以减小主体结构吸收的地震能量,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,以达到减震的目的。减震技术可降低建筑物20%~30%的地震力。

 

减震技术的应用没有限制。由于减震效果介于隔震和抗震之间,通常首选隔震,在隔震不适用时选减震

 

 


 

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减隔震试点应用

 
 

 

 

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,切实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能力,根据《关于加快建设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意见》(深应急规〔2016〕3号),经研究决定,开展工程项目减隔震技术应用试点。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,对“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,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”具有重要意义。为了尽快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应用,采用“先行先试”的工作方针,深圳市建筑工务署选取不同使用功能、不同结构形式的四个代表性工程进行减隔震应用试点。

 


 

对于学校而言,教室的开间比较大,墙壁较少,窗户又多,这个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楼抗震能力较其他建筑低。汶川地震中大量倒塌的学校惨痛经验告诉我们,为了提高学校的抗震设防能力,为了保障学生、教职工的生命安全,学校应采用隔减震技术。


 

对于医院而言,大地震过后,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。根据以往的地震经验,按照传统方法设计的医院,建筑一般不会倒塌,但设施落地、医疗仪器损坏,建筑物完全丧失功能,不能使用。而采用隔减震技术的医院,各种设施不会损坏,震后无须恢复,医院正常工作。因此,为了震后伤员的及时救治,医院应采用隔减震技术。

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减隔震技术措施:

 

 

01

 

在政府投资中小学建筑,大型医院建筑,均按照重点设防类(乙类)进行抗震设防。在结构设计上,抗震构造措施采用8度(即比深圳市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)的要求进行设计。

 

02

 

在大型场馆项目中,如正在建设的深圳市新美术馆第二图书馆项目,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达到100年,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承载力,延长结构耐久性,做到结构的百年安全。

 

03

 

在一些医疗及学校项目中,先行先试拟采用建筑减隔震技术,做到地震到来时,不但能够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之外,还能保护内部设备及装修,使建筑物使用功能不间断,充分发挥防震救灾的作用。

 

对于医院而言,大地震过后,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。根据以往的地震经验,按照传统方法设计的医院,建筑一般不会倒塌,但设施落地、医疗仪器损坏,建筑物完全丧失功能,不能使用。而采用隔减震技术的医院,各种设施不会损坏,震后无须恢复,医院正常工作。因此,为了震后伤员的及时救治,医院应采用隔减震技术。